"十一五"以来,面对冰冻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,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的冲击,德保县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,按照“工业立县,农业稳县,项目兴县,城建靓县,三产活县,招商强县”发展战略,凝心聚力,克难攻坚,务实拼搏,全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,完成了“十一五”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。
过去的五年,是我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、运行质量最高的五年。
2010年,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3.59亿元,是2005年12.46亿元的3.5倍,年均增长27.29%;财政收入完成7.18亿元,是2005年1.14亿元的6.3倍,年均增长42.58%。五年间,县域经济规模显著壮大,综合实力明显增强,各项指标均实现翻番或超翻番,创历史最好水平。2006年荣获“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”称号,2008年、2010年两次荣获“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”称号。
工业经济突飞猛进。全县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.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9.56亿元,年均增长58.8%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54.98亿元和20.95亿元,分别是2005年3.91亿元、1.7亿元的14.06倍和12.32倍,年均增长69.6%和53.02%。含外部工程总投资超110亿元的广西华银氧化铝一期工程于2007年12月竣工试产,2008年6月四条生产线160万吨年产能全面投产达产,2010年技改扩建到200万吨年产能。2010年共生产氧化铝180万吨,完成产值44.2亿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4.2%,成为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氧化铝生产基地。强强石灰厂、圣高石灰厂、翔龙石灰厂、钢球厂等氧化铝配套项目,德柳锰业、沁源锰业等锰产业转型项目,黄酒厂、主流酒厂、壮宝酒厂等酒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,直供加工用铝水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。先后投入2.36亿元建设工业集中区。目前入园企业32家,总投资额达127亿元,2009年、2010年分别荣获全市先进工业园区一等奖和二等奖,成功列入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。以铝为龙头,锰、铜、保健酒、农产品加工和水电能源工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,2009年、2010年分别荣获全市工业发展先进县三等奖和二等奖。
农村经济快速发展。2010年,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.29亿元,是2005年5.85亿元的1.76倍,年均增长3.86%。总投资1.6亿元、日榨3000吨原料蔗的华宏糖厂于2008年元月建成投产,玉宝养殖有限公司成为自治区级养殖龙头企业,极大地带动了全县的特色种养业;烤烟、甘蔗和畜禽养殖成为我县促农增收的三大支柱产业,八角茴油、优质水果、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,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。烤烟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(2009年)达到2.75万亩,烟农户均收入1.58万元;到2010年,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到6.8万亩,蔗农户均收入5689元;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5.97万亩,产值6748万元;秋冬种植发展到23.09万亩,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8元以上;注册打响德保“宝栗香”鸡品牌,发展年出栏5000羽以上林下规模养鸡场(户)258个,2010年累计出栏肉鸡250万羽,养殖户户均纯收入1.9万元。
第三产业日益繁荣。三产增加值由2005年的3.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.62亿元,年均增长18.18%。旅游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,成功打造了红叶森林公园、吉星岩、曼贝侬小西湖、云山景区、芳山文体公园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;成功举办首届红枫旅游节,红叶森林公园晋级自治区级森林公园,曼贝侬小西湖景区晋级“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”,鉴河水利风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,荣获“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”、“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”称号。2010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(次)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.2亿元。房地产、商贸物流、餐饮旅店、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迅猛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.49亿元,是2005年2.12亿元的2.59倍,年均增长20.9%。全民创业扎实开展,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430家和7990家。
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,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:42:29调整为2010年的14:64:22,经济增长的稳定性、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。
过去的五年,是我县改革开放力度最大、发展活力最强的五年。
各项改革全面推进。完成了粮食企业、矿产公司、县酒厂等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,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,财政、教育、文化、集体林权、水利管理、畜牧兽医、农村公路管养、基层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顺利实施,工商系统市场办管脱钩和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,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启动,招投标管理、金融体制和供销改革加快推进;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,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;“扩权强县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。
招商引资成果丰硕。坚持把开放合作、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德保发展的有效途径,深入开展“招商引资大兑现”等活动,通过节会招商、定点招商、以商招商等各种形式,广泛招商引资,先后在中国-东盟博览会、百色现代农业科技产品展销会和首届红枫旅游节上签约一批项目。五年来,全县共实施招商项目166项(含续建项目),项目计划总投资117.55亿元,其中新签约引进项目96项,合同资金110.06亿元,累计到位资金52.69亿元。2009、2010年度相继荣获自治区、百色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称号。
财税金融稳健运行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8.78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3.28亿元的5.73倍,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8.66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2.18亿元的3.97倍;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33.43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10.04亿元的3.33倍,其中2010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10.75亿元,是2005年2.63亿元的4倍。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,201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2.46亿元、贷款余额为41.32亿元,分别是2005年末9.55亿元、6.3亿元的3.4倍和6.56倍。保险事业健康发展,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。
过去的五年,是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24.28亿元,是“十五”期间34.52亿元的6.5倍。
交通枢纽建设力度空前。田东至德保铁路、华银铝进厂专线铁路建成通车,德保至靖西铁路、百色至德保至靖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,现代化大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。五年来,乡(镇)通等级油路233公里,通三级公路43公里,实现了乡乡通油路;新、改、扩建屯级公路203条539公里;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由2005年的45%提高到2010年的100%。
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。先后重点实施了德盛路拓宽提升改造工程,新、改、扩建云山大道、吉星路、南隆路、上甲路、象山路等9条市政主道路,城区主干道逐步形成了“四纵二横”格局;推进华银花园、山水碧苑、兴和家园、阳光水岸、德立山庄等13个房地产和芳山公园、汉龙桥客运中心等一大批市政项目。共建成城区道路31.2公里,县城区面积由3.6平方公里扩大到6.4平方公里,城区人口增加到5.8万人,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3.1%提高到2010年的28.3%,城市主框架基本成形。深入实施“城乡清洁工程”,不断推进城区美化、绿化、亮化、净化,城区绿化面积达2.55万平方米,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,荣获全区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“南珠杯”优秀奖。
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。完成5个新农村和4个屯的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建设,都安乡窑庄屯荣获“全国民族小康示范村”荣誉称号;完成三批11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;实施校舍安全改造10.87万平方米;新、改建乡(镇)文化站12个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9个、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地317个、农家书屋40个;改、扩建乡(镇)卫生院12所,村级卫生室30个;有线广播电视光缆干线联通10个乡(镇)194个自然屯,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.44%;开工建设多旁水库,完成6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,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2处,各种应急水源工程24处,引水工程2209处,提水工程96处,节水灌溉工程10处,更新改造一批农田水利,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扩大到7.55万亩,是2005年3.56万亩的2.12倍,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。
过去的五年,是我县保障和改善民生范围最广、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。
2010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78元,是2005年8032元的2.3倍,年均增长18.1%;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63元,是2005年1576元的2.13倍,年均增长16.4%。
支农强农政策和惠民工程全面落实。五年来,共发放综合直补、良种、汽车、摩托车、家电、农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等各类补贴7.8亿元;累计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2.2亿元,贫困人口下降4.014万人;累计投入资金12.3亿元,实施社会民生工程项目205个,为民办42件实事基本完成。
就业、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。五年来,全县城镇新增就业8065人,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25人,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。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,年平均劳务输出达6万人,年劳务收入达2亿元以上。
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。失业、生育、工伤保险扩面收缴工作全面推进,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改造有效开展,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实施,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逐年增多,参保对象涵盖各类企业职工、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,真正覆盖了所有的人群。建成县社会福利中心,新建48个五保村和12个敬老院,集中供养771个“五保”对象,“五保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23.9%,成为广西推广“五保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的典型,荣获“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”,燕峒乡敬老院荣获“全国模范敬老院”称号;累计5.34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,基本达到应保尽保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18户;建成廉租房288套、经济适用房216套。同时,进一步加强了12个乡(镇)办公楼和干部周转房建设,基层办公条件日益改善。
过去的五年,是我县社会事业发展最好、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最大的五年。
教育事业加快发展。五年来,我县顺利通过自治区“普九”、“普实”、职业教育攻坚和国家“两基”评估验收,荣获全区“两基”工作先进县称号;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,德保高中被评定为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,连续5年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奖及高考指导奖,2010年全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431人,上线率达52.3%;新建德保初中;全县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%;职业教育、幼儿教育、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协调发展。
卫生事业扎实推进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,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.2%,累计兑现合作医疗补偿费1.09亿元,受惠农民达51.66万人(次);“降消”项目扎实推进,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2005年的72.48%上升到2010年的98.68%,提高26.2个百分点;基层卫生条件不断改善,县、乡、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,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。
文化体育事业硕果累累。“八个一百”工程成果显著,全民健身运动、群众性竞技体育蓬勃开展,村级篮球联赛闻名全国,其经验曾在全市、全区、全国推广,一批书法、摄影作品、歌曲创作荣获全国、全区大奖,德保壮族山歌、南路壮剧和马骨胡艺术三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土地、环保、人口三项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落实。加强了耕地保护和环境治理,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,全县耕地实现动态平衡;建成农村沼气池3.1万座;人工造林4.68万亩,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.8%;污水处理厂、垃圾填埋场相继建成,空气质量明显改善,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%,圆满完成“十一五”节能减排目标;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.35‰以内,2010年荣获全区“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”称号。
社会管理得到加强。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不断增强,特大冰冻和严重干旱、手足口病、甲型H1N1流感等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置。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,连续五年获得市级考评优秀等次。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,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健全群防群控治安防控体系,持续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,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,连续五年荣获全区平安县称号。社会大局在加快发展中保持和谐稳定。
各项事业全面进步。进一步做好民族、宗教、对台、侨务工作,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;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,双拥共建工作成绩突出。同时,加强国家民委和自治区人大对点帮扶工作的联系;“质量兴县”战略稳步推进;“五五”普法圆满完成;科技、金融、税务、物价、审计、统计等部门服务经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,工会、工商联、老年人、妇女儿童、青少年、残疾人、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进一步深入,粮食、地震、工商、国土、人防、县志、档案、保密、邮政、通信、气象、世行、石油、接待、机关事务、市场开发管理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。
Copyright DEBAO.GOV.CN 2010 - 2020.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识别码4510240001
主办单位:德保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:德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桂ICP备10005636号 百公网安备4526010051
地址:广西德保县莲城大街26号 邮政编码:533700 电话:0776-3822102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。 本网站浏览量统计: